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,全省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中,仍有55个未批先建。
开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、除尘设施、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研究,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,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。加强基层乡镇、街道、社区和村屯生态环境管理组织建设,大力推动乡镇、街道环保所、社区村屯环保窗口建设,建立并完善基层环保监督员管理制度,发挥基层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在生态环境管理、监督、调解等方面的作用。
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,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。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,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,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、高耗水服务业。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监管优势,强化落实监管责任,建立谁污染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责任管理机制。严格建筑扬尘污染治理。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,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。
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统一领导下,明确部门分工,明确责任和工作任务目标,加强协调配合,合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。一、加强组织领导,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摆在突出位置(一)增强生态环境意识。本次霾天气过程涉及华北、黄淮及其周边共13个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,霾影响区域面积达到268万平方公里。
华北、黄淮及其周边共13个省(市、区)出现重度霾,霾影响区域面积达到268万平方公里,超过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。傍晚至夜间,霾天气重,污染也重;早晨至上午有弱偏北风,相对湿度小,能见度升高,霾天气减轻,污染程度降低。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,12月16日至21日,中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今年范围最广、持续时间最长、强度最强的一次霾天气过程。19日夜间至21日,相对湿度持续偏高,能见度也一直偏低,PM2.5浓度居高不下,霾层厚度维持在400米至1000米之间。
河北至河南中北部是此次霾过程中污染物浓度最高、能见度最低区域。前期霾早晚日变化明显16日至18日,北京、河北北部等地能见度和污染物浓度存在着显著日变化
中央气象台预计,12月底前,冷空气活动频繁,中国不会再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霾天气。截至22日,华北、黄淮等地的霾天气已经明显减弱或消散。雷达监测显示,华北地区上空霾最高厚度接近1000米,平均厚度在500米左右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辽宁、吉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等地受重度霾影响区域面积达71万平方公里。
傍晚至夜间,霾天气重,污染也重;早晨至上午有弱偏北风,相对湿度小,能见度升高,霾天气减轻,污染程度降低。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,12月16日至21日,中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今年范围最广、持续时间最长、强度最强的一次霾天气过程。预计23日至月底,冷空气活动频繁,强度较强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由前期明显偏高转为基本接近常年。河北至河南中北部是此次霾过程中污染物浓度最高、能见度最低区域。
据气象专家介绍,自16日以来,华北、黄淮以及周边地区出现持续性静稳气象条件,大气自净能力差,导致了今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霾天气过程。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总体较好,不会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重度霾天气,但24日至25日,华北中南部、黄淮仍有轻至中度霾天气。
持续时间长 重污染时段久本次霾天气过程从12月16日开始到21日结束,持续6天时间,接近一周,为今年以来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。华北、黄淮及其周边共13个省(市、区)出现重度霾,霾影响区域面积达到268万平方公里,超过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。
PM2.5峰值高 污染严重强度强环境监测显示,北京和石家庄局地PM2.5峰值浓度分别超过600微克/立方米和1100微克/立方米。本次霾天气过程涉及华北、黄淮及其周边共13个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,霾影响区域面积达到268万平方公里。19日夜间至21日,相对湿度持续偏高,能见度也一直偏低,PM2.5浓度居高不下,霾层厚度维持在400米至1000米之间。其中,石家庄在18日17时至21日17时,连续72小时AQI指数不间断爆表。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,12月16日至21日,中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今年范围最广、持续时间最长、强度最强的一次霾天气过程。12月16日至21日,中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今年范围最广、持续时间最长、强度最强的一次霾天气过程。
前期霾早晚日变化明显16日至18日,北京、河北北部等地能见度和污染物浓度存在着显著日变化未来,全国碳市场将全面覆盖包括电网企业在内的电力行业,各电力企业应尽快加强能力建设,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做好准备。
我国已于今年9月正式加入《巴黎协定》,承诺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,并争取尽早达峰,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二氧化碳减排,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,也为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提供了保障。至此,深圳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东、湖北、重庆7省市碳交易试点全部上线交易,我国碳市场规模逐步扩大。
其中,湖北市场规模最大,在交易总额、投资者数量等主要市场指标上均位列第一位。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,将扩大参与企业的范围和交易产品,丰富交易模式。
11月4日,《巴黎协定》正式生效,该协定是继《京都议定书》后的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。2015年9月,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印发,明确要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,提出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,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研究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。结语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展开对于即将被纳入的控排企业来说,既是机遇又是挑战。深圳碳市场是运行时间最久、活跃度最强的试点市场,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市场高开放度,包括最早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、境外投资者,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等。
2014年6月19日,重庆碳交易所开市。在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,包括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、交易制度、MRV(监测、报告、核查)体系等都会实行统一标准。
纳管范围将扩大至八大行业之外,门槛降低至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,纳入企业将超过10万家。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,市场将从分散走向统一。
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,可占到总排放量中的50亿吨,约为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%。参与主体初步考虑为业务涉及上述重点行业,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1万吨标准煤以上(含)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。
各个碳试点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也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交易系统,各个市场存在不同的特点。《巴黎协定》正式生效 推动全球碳市场发展自《京都议定书》生效以来,特别是在欧盟2005年启动的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(ETS)等局部碳市场的带动下,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迅猛。截至11月30日,7个试点碳市场的碳配额累计成交量约为8397万吨,成交额达19.5亿元人民币。当前,全球范围内国家性的或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场建设、发展在稳步推行中,至今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定价机制,其中有17个不同的碳市场体系在四个大洲相继运行或正在考虑之中,这些地区累计占全球GDP的40%。
同时还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,对没有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征收碳税。在此期间,各试点省市分别制定和发布了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,温室气体的核查规范、配额分配,以及碳排放交易规则等相关政策,且均成立了专业的碳交易平台,交易品种主要包括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。
顶层政策相继出台 全国碳市场开启在即2014年9月,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(2014~2020年)》,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%~45%,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。在配额分配上以免费为主,并且主要采取基准法。
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电力、航空八大行业18个子行业。国家和地方将采用两级管理模式,由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,省一级层面实行具体分配、履约监管。